产品技术水平情况
a) 2-咪唑烷酮生产技术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060236.9),产品的水溶性及产品含量在国内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
b) 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生产技术于2001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浙科鉴字[2001]466号),结论为:该工艺具有安全、原料易得、收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基本无三废等优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2003年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技改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c) 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生产技术于2001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浙科鉴字[2001]469号),结论为:该工艺具有安全、原料易得、收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基本无三废等优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
d) 1-氯甲酰基-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生产技术于2001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浙科鉴字[2001]467号),结论为:该工艺避开了剧毒光气原料,从工艺源头上消除了不安全因素和三废产生源,具有生产安全、原料易得、收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基本无三废等优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产业化项目列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007年技术改造项目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e) 阿洛西林酸、美洛西林酸项目即第三代青霉素酸的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于2007年列入省级绿色化工重大专项,相关技术于2009年获得遂昌县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这两个产品国内产销量已位前列,产品质量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公司医药中间体产业的核心主导产品。
以上酰氯产品中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生产、技术团队情况
公司建有省级技术中心、省级重点研发中心及丽水市化工产品技术创新团队等创新机构及团队,其中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事医药中间体产业的人员是省级技术中心、省级重点研发中心、及丽水市化工产品技术创新团队创新研发机构团队的主力军,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14人,初级职称人员12人。整个技术管理团队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转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医药中间体生产一线拥有一支素质好、年青有活力、操作水平高的生产工人队伍又培养了一支以高级技师领衔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专业设备检修维护队伍。
产学研合作情况。
“产学研”合作是公司技术研发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从2001年起,公司即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研发合作关系,建立了浙江工业大学丽水化工中间体中试基地,聘请了浙江工业大学苏为科教授等多位专家为技术顾问。通过苏为科教授各类技术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共开发了芳香族异氰酸酯系列产品、美洛西林中间体、阿洛西林中间体、氟氯西林中间体、氯唑西林中间体、哌拉西林中间体、磺苄西林、他唑巴坦酸、DMI、1-氯甲酰基-4-甲基哌嗪盐酸盐、1-氯甲酰基-4-哌啶基哌啶盐酸盐等近30个产品,其中除目前在产产品外,其中1-氯甲酰基-4-甲基哌嗪盐酸盐正计划产业化转化,磺苄西林目前计划开展中试工作,其他项目作为贮备项目。
目前,公司依托以苏为科教授为核心创建的浙江省绿色制药工艺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药学重中之重学科、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公司强有力的技术后盾和新产品开发源泉。其中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国工程院沈寅初院士担任主任,由苏为科教授担任执行主任,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核心成员单位,并吸纳美国IPS公司、美国UCI、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国际创新力量以及华东医药、浙江医药、海正药业、华海药业、仙琚制药等一批制药龙头企业共同组建而成的协同创新体。2013年该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中试基地
替代光气省科技一等奖